[01] “民族戏剧学”学术研讨会综述. 剧本.2010(1):95-96.
[02] 印度梵语戏剧《沙恭达罗》在中国.东方文学研究通讯(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、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),2011(3-4):17-23.
[03] 比较文化视域与戏剧交流研究的丰硕成果.新疆师范大学学报(哲社版),2011(6):82-86.
[04] 《沙恭达罗》天城体传本与孟加拉传本译本对读. 世界文学评论,2012(2):47-51.
[05] 诅咒情节在戏剧中的魅力——《沙恭达罗》诅咒情节的文学人类学解读兼与《窦娥冤》的比较.民族艺术研究,2012(6):34-39.
[06] 丝绸之路两种不同的印度戏剧的传播及其影响.“丝绸之路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学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,655-658;后收入:丝绸之路(理论版),2012(20):32-33.
[07] “丝绸之路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学”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.陕西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3(1):176.
[08] 《沙恭达罗》在英美戏剧舞台的演出传播研究.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3(1):67-73.
[09] 卢前翻译《沙恭达罗》南戏体例译本《孔雀女》的变异研究.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,兰州:甘肃人民出版社,2013:146-152.
[10] 神·戏剧·人-戏剧艺术的距离研究.《长安学术》第七辑,商务印书馆,2014: 206-211.
[11] 季羡林《沙恭达罗》译本的演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.《世界文学评论》(高教版),2015:第6期.
[12] 中国外国文学史教材接受英译《沙恭达罗》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影响研究重估.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论文集, 长春: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6:445-461.
[13] “中国接受印度梵剧的历时研究:知识,思考与对话”,《东方论坛》,2017:第4期.
[14] “《沙恭达罗》中国翻译场域研究”,《亚太研究论丛》,2019:第15辑.
[15] "四重证据法视野下的中印戏剧关系研究——从对高山杉《陈寅恪与天台梵本》一文的解读说起",《南亚学》,2024:第4辑.
[16] “‘二重证据法’的海外传播及其启示”,《圭璋特达——叶舒宪先学术理论与方法研究》,西安: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24:461-466.